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健康教育 > 心理沙龙 >

源源的毛毛虫

信息来源:党政办    作者:周雪芬    发布时间:2015-08-18 15:40    点击率:
   
 
    前几天,微信群里有群友问,她儿子源源明年要读五年级了,可还是喜欢出生就开始陪伴的玩具毛毛虫,早上起来要和毛毛虫玩一会儿,看书抱着它,甚至晚上睡觉也要搂着它。小时候出门旅游前都会要求带上,现在长大了在她的说服下同意不带,但临出门前还是要和毛毛虫说会话,听上去特别温柔友好,感觉毛毛虫也是有生命的。作为妈妈,她该怎样帮助孩子离开毛毛虫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群友们七嘴八舌,有的说这是恋物癖,应强迫其扔掉;有的说这不是恋物癖,是孩子需要倾诉的出处;有的说要无条件地接纳孩子,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
    其实,这个毛毛虫对源源来说非常重要,毛毛虫是他儿时与妈妈分离时的替代物,是发展他的客体关系的过渡物。
客体关系是指存在一个人内在精神中的人际关系形态的模式。对于孩子来说,客体关系是孩子与其生活中重要的他人或爱的客体之间的关系。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诞生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自闭、共生、分离-个体化、建立客体恒久性四个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任务。如果在儿童特定发展阶段,尤其在自闭阶段和共生阶段亲子关系中断或者突遇严重的创伤性事件,便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
    出生一个月后,母亲(养育着)的接触和抚摸使婴儿开始了自我的发展,也开始了婴儿与他(她)周围客体关系的形成;出生四至五个月,随着能辨别母亲,孩子从认为由他们创造和控制着他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的一切,逐渐过渡到认识到这个世界还有其他东西的存在,此时,玩具或婴儿的毛毯成为过渡性客体,帮助婴儿实现转换。随着心智的逐渐成熟,孩子开始与外界建立关系,三岁的孩子可以更完全地认识到自己与别人是分开的,而不会恐惧失去自己的个体感。
    早期婴儿和母亲(养育者)的关系容易被婴儿内射为人生固定经验,并进而影响其整个人格的形成。如果孩子0~3岁内能体验到妈妈“足够好”的爱,就会形成较为成熟的人际关系模式,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较为自信地去爱和接受别人的爱。如果早年缺乏母爱,就会干扰孩子与其他人形成满意的关系,长大后很有可能会变得自卑,对于各种人际交往会退缩,不自信,或者发展成边缘性人格,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那么,作为父母,该如何对待这件事呢?
    1、不焦虑,不纠结。承认毛毛虫对孩子的重要性,接纳、尊重孩子和毛毛虫的亲密关系,不剥夺孩子的选择,不强迫孩子抛弃它。
    2、多陪伴,多倾听。儿童的心理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多了解孩子的想法,从中识别孩子的气质,引导其塑造良好的性格。(注意,心理学上的气质是先天性的,而性格是可以塑造的)
    3、接纳,抱持。接纳是一种态度,是接纳孩子的各种情绪,允许他表达情绪,而不是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抱持是根据孩子各个时期的心理特征,采用即时的、具体的、客观的赞赏和鼓励,恰当引导,发掘孩子的潜在优势。切勿给孩子贴标签。
    4、多学习,多看书。每个人都不是生来就是称职的父母,成长过程中都或多或少有过各种创伤,这些创伤有的会陪伴你的一生,影响你的生活,你甚至会无意识地复制上一辈人的生活模式。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多看心理学书籍,经常内省和觉察,摒弃不良的模式,重建理性认知,更好地承担起父母的角色。
 

返回】 【打印】 【关闭